一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愿望。创新是人大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,人大工作的创新,不是对法律、程序的背离,而是更好地探求贯彻落实之路,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,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内的创新,而法律和程序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。人大工作中要消除无所谓创新、不能创新的认识障碍,从而树立需要创新、能够创新的主动创新意识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,不乏创新;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,也不乏创新,有创新愿望,才能发展,在人大工作中积极创新,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途径和增强人大工作活力,促进人大工作发展的重要方法。
二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思想准备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创新人大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。组成人员思想解放的程度,决定人大工作创新的力度,也决定了人大各项工作开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断发展的速度。因此,创新人大工作,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努力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,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。要面对人大工作的现实,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大胆创新。在思想认识上要破除“船到码头车到站”的“到站论”,鼓足“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”的创业劲;破除“多栽花、少栽刺”的“留路论”,鼓足“坚持原则,敢于监督”的叫真劲;破除“墨守成规,不思进取”的“安逸论”,鼓足“敢冒敢闯”的创新劲;破除“年过五十不学习,有点经验能办事”的“经验论”,鼓足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的恒心劲;破除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“满足论”,鼓足“创一流、攀高峰”的拼搏劲。时代呼唤人大工作创新,是历史的必然,创新人大工作,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理应成为创新的模范,人人都要做好创新人大工作的思想准备。
三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精神。人大工作能不能创新,能不能在创新问题上取得更多的成果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大代表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、人大工作者,尤其是人大党组成员有没有创新的精神、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。没有强烈的进取心、责任感,没有创新的精神,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。人大机关更需要在实践中把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发扬光大,将创新融入自己的思想行为,使之成为人大代表、人大工作者的重要素质。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,依据客观规律,不断研究新情况、学习新知识、寻找新思路,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、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、新途径,才能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,才能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,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。
四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知识积累。 创新人大工作仅有愿望和精神是不够的,人大工作要创新,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。创新能力就是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就是“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,扬弃旧义,探求新知”,提出新见解的能力;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。新时期任务异常艰巨,人大工作的创新应是对客观规律的新遵循,对实践经验的新概括,对新事物、新问题的科学思考。创新能力必须在“实”事中求“是”,必须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客观事物,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,并经过去粗取精的分析综合,能动地指导实践,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。提高创新能力,还必须刻苦学习,勤于思考,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。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、对法律知之甚少,在创新上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,只有强化学习,不断提高理论水平,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知识贮备,才能为人大工作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。
五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社会实践。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照猫画虎和一厢情愿的凭空想象。只有深入实际,才能了解真实情况,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特点、探索新规律、形成新认识、找到新答案、挥导工作。如果视察、调查仅仅是听听汇报,做做样子,走走过场,那么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只能是闭门造车、隔靴搔痒,人大工作就无言创新。要用创新人大工作的社会实践增强创新的勇气,投身到创新的实践中去,进一步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。人大代表、人大工作者都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,使解放思想、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在人大机关上上下下蔚然成风。
六、要有创新人大工作的聚焦点。“浙江模式”告诉社会:“人大干的,都是百姓盼的!”人大工作的创新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,紧贴人民,以人民为中心,把人民群众紧紧放在人大工作的聚焦点上,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带有浓厚的感情、真诚的意愿、谦虚的态度,深入群众、深入基层,广泛地了解民情、反映民意、集中民智,进一步畅通和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,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主渠道作用,问需于民,问计于民,问情于民,把群众关注的热点、难点问题解决好,把事关群众福祉的事办好。“浙江模式”已经做出了榜样,他们用创新的人大工作模式,解决了“鸡毛蒜皮”的群众大事,守护了“绿水青山”,解决了民生难题,做到了让人民群众参与,让人民群众受益,让人民群众满意,这样的创新工作才有意义,这样聚焦人民的方式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。(作者:杨春柳)
洛南县人大常委会主办 洛南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承办 洛南县电子政务中心技术支持
网站投稿邮箱:luonanrd@163.com 陕ICP备12007947号-1